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奋楫扬帆

Connor 抹茶交易所 2025-10-23 3 0

逐“绿”向“智” 新质澎湃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奋楫扬帆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奋楫扬帆

宜昌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宜昌达门供图)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奋楫扬帆

“三峡护坝1”号(彭强 摄)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奋楫扬帆

展开全文

“国能长江01”号(长江船舶设计院供图)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奋楫扬帆

“华航新能1”号(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供图)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奋楫扬帆

“三峡氢舟1”号(中船712研究所供图)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奋楫扬帆

宜昌达门绿色多用途散货船(宜昌达门供图)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奋楫扬帆

“长江三峡1”号(长江船舶设计院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谋篇布局。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合作备忘录》,一幅以“绿色”为底色、以“智能”为引擎的产业宏图在荆楚大地全面铺开。

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持续推进“电化长江”“气化长江”“氢化长江”,加快突破绿色动力关键技术、不断提升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水平,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融合,坚持“重构创新政策、优化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创新服务”四措并举,重塑国内一流产业生态,推动全省内河船舶工业在“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高端化、国际化”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勇闯新路。

筑基强链 锻造产业发展硬支撑

湖北水运资源丰富,是长江干线流经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高等级航道里程达2090公里,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231个,在籍船舶近万艘。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优势产业之一。

2023年2月,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座谈会在武汉召开,以湖北为试点推动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建立完善绿色智能内河船舶产业链、供应链,带动长江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升级。

湖北省委、省政府将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纳入“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立内河航运绿色智能船舶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机制,组建推动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提能升级工作专班,实施《推动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提能升级支撑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湖北以超常规力度,围绕岸电网络、产业园区、能源补给体系等关键环节,构筑起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船舶停靠期间辅机发电产生的污染是沿江港口城市环境治理的难点。湖北将岸电系统建设作为治理船舶污染的突破口,在全省沿江港口大力推进岸电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岸电泊位475个,形成了覆盖主要港区的岸电网络。这些岸电设施为往来船舶提供了清洁、高效的“陆地电源”,不仅显著减少了船舶靠泊期间的碳排放与噪声污染,更为后续推广全电动船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仅需10分钟!“华航新能2”号纯电池动力船完成换电试验,这是宜昌首次进行纯电池动力船换电试验,标志着我省内河航运绿色转型迈向规模化探索新阶段。

便捷、安全、智能的换电,源自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华电集团湖北发电公司联合湖北港口集团投资5.2亿元建设长江干线绿色智能船舶充换电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在江陵、监利、嘉鱼、花山、武穴等关键港口规划建设5座电动船舶箱式电源充换电站,并配套89个船用集装箱式电源。这一创新性的充换电体系,有效解决了电动货运船舶的“里程焦虑”,保障了长江中游首条换电运输示范航线——江陵至武穴航线的顺利运营。

在大力推进电动化的同时,湖北统筹布局其他清洁能源补给设施。鄂州三江港、宜昌秭归港两处LNG加注站建成投运,初步形成了“电能为主、多能互补”的船舶清洁能源补给体系。此外,湖北还积极探索氢能加注站建设,为未来氢燃料电池船舶的应用做好基础设施准备。

《合作备忘录》签订以来,湖北以“串珠成链、集链成群”的思路,在全省统筹布局八大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以武汉为核心,宜昌、荆州、黄冈协同发展的国家船舶与海工装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总投资50亿元的宜都园区一期已全面建成投产,成为全省绿色智能船舶制造的重要基地;总投资40亿元的武穴园区一期将于年底投产;黄州、枝江等园区正在加快转型升级。

通过一系列有效政策引导,仅今年上半年,武汉、宜昌、黄冈、荆州四大基地总产值达445.2亿元,占全省船舶工业比重升至97.3%,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湖北省船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印发实施,首批遴选实施示范项目8个,总投资4亿元。武昌造船新承接民船合同58亿元、同比增长58%,11家重点建造企业手持订单均排至2027年以后,龙头企业带动明显。

2025年前三季度,湖北船舶行业产值727.1亿元,同比增长17.3%;新接、手持、完工三大指标均居内河第1,新接订单2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6.9%。

创新引领 核心技术与标准体系“双轮驱动”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湖北船舶产业优势突出,拥有船舶研发、设计、制造、配套完整产业链,全省现有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29家,造船产能531万载重吨,居内陆省份首位。湖北创新实力雄厚,中船集团7家研究所布局湖北,汉江国家实验室、东湖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水平世界一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3所高校船舶专业实力全国领先,拥有船舶领域5位院士、12位船舶设计大师,近万名船舶专业研发人员,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武汉规范所为我省开展标准规范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湖北依托“制造+科研”双重优势,构建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日臻完善。湖北构建了以汉江国家实验室为引领,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为支撑,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为两翼的科技矩阵,形成了国内领先的船舶科技创新体系。

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武汉理工大学依托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联合中船702研究所、中国长江航运集团、中国船级社等30余家单位,牵头承担高技术船舶科研“绿色智能内河船舶创新专项”,形成长江船舶绿色智能技术谱系、装备谱系和标准体系规划,开发长江干线5种船舶的10型标志性船型。中船712研究所牵头,联合湖北东湖实验室、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等相关单位承担2030型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科研专项,开发长江支线、两坝一峡、湖泊库区等6型电动标准船型。

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强力支撑下,湖北在绿色智能船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东湖实验室成功获批国内首家纯电池动力船舶动力系统陆上联调试验机构,建成全国首个内河智能船艇测试场。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研发国内首套船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打开了船舶高效清洁发电的新路径。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中心发布的全国首套自主可控的“海王星”智能船机系统,已在旅游船、挖泥船等多种船型上示范应用,实现了船舶“大脑”与“神经中枢”的自主可控。

在船舶动力系统领域,湖北企业院所联合攻关,突破了超大容量分布式直流综合电力系统、集装箱换电技术、船舶高压储氢与加注、氢电混合能量管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其中,运用综合电力系统技术将四台620kW甲醇燃料发动机组网,成功填补了甲醇燃料船舶国产配套的空白。湖北的电动船核心动力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龙头地位稳固。

在船舶智能化领域,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突破船舶自主航行关键技术,首次实现智能拖轮自主靠泊示范应用;江海直达船舶研发设计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目前已应用28艘,另有超百艘完成审图陆续开建。一次次技术突破、一项项创新成果,为全省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项标准规范填补国内空白——

标准是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是企业、产业、装备走出去的“先手棋”。要在新赛道上确立领先优势,必须掌握标准制定权。湖北省以工信部“2030型绿色智能内河示范船”标准化引领工程为重点,全力推动以标准优势构建竞争优势。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所牵头完成了甲醇动力、氢动力、电池动力、船舶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等19项绿色智能船舶标准规范的编制,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新能源汽车滚装运输安全技术标准更是实现全球首创。

由湖北工业大学主导提出的激光清洗钢材表面处理国际标准提案成功立项,标志着湖北船舶工业的标准化工作开始走向世界。这意味着湖北不仅在跟随国际标准,更开始参与乃至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国际船舶工业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

在核心技术与标准体系“双轮驱动”下,湖北发挥优势、乘势而上,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推动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创下多个全国“首创”“第一”——

全国80%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出自湖北,首研首制“三峡氢舟1”号、“氢电拖1”号氢燃料电池动力船,“长江三峡1”号纯电动大型游船,“中远海运绿水01”轮、“华航新能1”号集装箱换电运输船,“三峡护坝1”号纯电动清漂转运船,“国能长江01”号甲醇燃料动力船等标志性示范船型。本月,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即将在宜昌下水。

生态优化 供应链与金融链“双向赋能”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组建全国内河唯一的专业供应链平台——

2023年10月,湖北依托湖北港口集团成功组建了全国内河唯一的专业化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为船舶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提供综合信息、物流贸易、科技赋能、金融保障、业态融合等“一站式”服务。目前,供应链平台入链企业达1121家。平台创新性地推出“货架式商品船”商业模式,一次性签约100条标准化电动游船,极大简化了船东采购流程,推动了船型的标准化。

供应链平台通过集采业务,为链上企业降低钢材、船用材料、设备等平均采购成本约8%。同时,通过与17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创新订单质押、“两新”政策增信等融资模式,使链上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约两个百分点,有效提升了湖北船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融资租赁、创投产投等金融服务——

在工信部12.5亿元绿色信贷金融授信的同时,湖北省推动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注册规模12亿元的“长江绿水基金”,围绕绿色智能船舶的信息系统、推进系统、生态系统等重点领域投资布局,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湖北宏泰集团、中船712所、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紧密协作,推动丹江口库区电动公务船、阳新仙岛湖40艘电动旅游船批量化建造项目被纳入工信部产融合作典型案例,获全国推广。三峡电能、湖北宏泰等企业还为甲醇动力示范船、万吨级换电运输船提供融资租赁服务,总融资规模超10亿元。

2023年,湖北省新增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船舶绿色动力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发展。2025年,湖北省探索实施绿色智能船舶领域财政资金“拨改投”改革,坚持投早投小、滚动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市场导向。这一举措实施后,将有效带动社会资本投入。

湖北在全国率先实施船舶工业行政备案管理,放宽市场准入要求,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湖北联合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重庆等省市发起建立区域协同推动船舶制造业绿色智能发展合作机制。七省市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签订《区域协同推动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框架合作协议》,明确共同打造船舶产品体系、共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共同形成政策支持合力等合作目标。

湖北乘时乘势,通过搭建供应链平台、创新金融服务、优化政策环境,发展举措更加精准,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助力绿色智能船舶进一步夯实产业竞争优势。

示范先行 标杆船型与精品航线“双星闪耀”

示范应用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湖北省聚焦货运、文旅、公务船三个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打造典型应用场景,验证技术可行性,探索商业模式,展现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湖北首研首制多型标志性绿色智能示范船,形成了完整的示范船型谱系。“长江三峡1”号作为全球最大吨位的纯电动游轮,证明了大型船舶纯电驱动的可行性;“三峡氢舟1”号与“氢电拖1”号投运,标志着湖北在氢能船舶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中远海运绿水01”轮与“华航新能1”号为内河干线货运的绿色化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国能长江01”号为大型货船提供了一种成熟、经济的低碳燃料选择。这些示范船舶覆盖了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甲醇、换电等多种技术路线,为不同船东、不同航线的需求提供了丰富的“湖北选项”。

在货运领域,打造多条绿色航运示范航线——

长江干线(江陵——武穴)换电式散货运输航线将于年底前贯通,打造了一条“北煤南运”的绿色通道;甲醇电动客货滚装航线(重庆——宜昌)开辟了长江上游绿色航运新路径;三峡翻坝甲醇电动磷矿运输航线有效解决了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问题;汉江(仙桃——阳逻)换电式集装箱运输航线推动了汉江航运的绿色转型。这些货运示范航线的开辟,为内河货运的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在文旅领域,打造一批电动旅游船精品航线——

武汉“两江四岸”航线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宜昌“两坝一峡”航线打造了长江三峡旅游的绿色名片,黄石仙岛湖航线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统一,荆门漳河航线探索了库湖区旅游发展的新路径。武汉市率先实现东湖风景区所有船舶电动化,打造了全国首个无人游艇示范区,目前已落地50艘,总规模将突破100艘,为内河水上旅游休闲产业树立了新标杆。

在公务船领域,绿色智能船舶获广泛应用——

宜昌市政府制定了2025年底全市公务船电动化率100%的发展目标,与三峡电能签订全国首个市级公务船全电动化示范项目;长江航务管理局制定系统内公务船电动化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实施首批17艘电动公务船新(改)建工作;长航集团、华中港航集团等龙头航运企业率先承诺所有新增船舶全部为绿色智能船舶。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库区的船舶绿色化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今年7月,十堰市发布《丹江口库区船舶绿色更新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到2030年库区营运、公务船舶新能源化比例达100%,并通过“淘汰清退、动力改造、退旧换新”三措并举,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

湖北省国防科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牢记殷殷嘱托,不负时代使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塑国内一流产业生态,塑造湖北在全国乃至全球内河船舶产业的先发优势,努力在推进长江绿色航运上闯出一条新路。

策划:湖北省国防科工办

撰文:文森 杨德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