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迎大结局?“普特会”来了,中方直接送上2句话,欧洲不淡定

Connor 抹茶交易所 2025-08-12 1 0

打了三年多的俄乌冲突,似乎要迎来关键转折。美国和俄罗斯突然宣布,两国元首将于8月15日在阿拉斯加会面,专门讨论乌克兰问题,甚至有消息称双方已“非常接近”达成协议。这边会晤还没开始,欧洲已经坐不住了,乌克兰更是急得直跳脚。中俄领导人通话时,中方两句表态看似平淡,却透着不容忽视的分量。这场牵动全球的博弈,正走到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

一、“普特会”背后的算盘

特朗普与普京的阿拉斯加会晤,是2021年以来首次美俄元首面对面接触,双方各有明确诉求。

特朗普急需一项外交成果提振国内支持率,毕竟他竞选时就宣称“能快速解决俄乌冲突”,上任后却毫无进展。同时,美国不想再把纳税人的钱砸向乌克兰,转而希望欧洲多买美国武器,既赚差价又维持影响力。

俄乌迎大结局?“普特会”来了,中方直接送上2句话,欧洲不淡定

俄罗斯则想借会晤打破西方制裁围堵。长期制裁让俄经济承压,而战场上的优势又让其有了谈判底气。选择在美国领土会面,俄方等于给了美方“主场优势”,显然是想换取实际利益。

就在双方酝酿会面时,战场对抗丝毫未减。8月10日,俄军对134个乌军目标发动打击,重点摧毁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铁路枢纽和无人机仓库,阻断乌军增兵通道;乌军则突袭俄罗斯萨拉托夫炼油厂,引发爆炸火灾,宣称要“系统性削弱俄军事和经济潜力”。冲突还造成人员伤亡:乌无人机袭击俄图拉州致2死3伤,俄防空部队3小时内击落27架乌无人机;俄制导炸弹击中乌扎波罗热居民区,造成至少12人受伤。

二、和平方案里的坑

美国抛出的和平方案包含四点:停火、领土变更、解除制裁、恢复石油贸易。但这框架看着光鲜,细节全是雷区。

停火的性质最模糊:是临时休战、永久停火,还是直接等同于和平?美俄对“和平”的定义是否一致?这些都没说清楚,埋下了扯皮的隐患。

俄乌迎大结局?“普特会”来了,中方直接送上2句话,欧洲不淡定

展开全文

领土变更更是火药桶。俄方主张将控制的乌东四州及哈尔科夫等地纳入范围,乌总统泽连斯基却咬死“绝不用领土换和平”,强调宪法明确了领土完整。美方曾提议“49-99年后再议”,但俄军当前占优,乌克兰根本不可能接受。

解除制裁成了死结:西方已把冻结的俄资产转给乌克兰,这笔钱谁来还?总不能让焦头烂额的乌克兰买单。恢复石油贸易看似简单,却绕不开制裁逻辑与俄能源利益的冲突。

更关键的是两个未提及的核心问题:北约东扩是俄罗斯的“红线”,若美方不承诺停止东扩,俄不可能安心;而美国是否继续援乌也没说法,若协议签完仍有武器输送,和平只会是空谈。

三、乌克兰的愤怒与欧洲的焦虑

乌克兰的反应最激烈。泽连斯基反复强调:“没有乌克兰参与的决定,绝不会带来和平。” 他死死咬住领土问题,称“宪法已给出答案,没人能让我们让出土地”。

俄乌迎大结局?“普特会”来了,中方直接送上2句话,欧洲不淡定

乌方的担忧不无道理:有消息称美方可能推动“领土互换”,若顿巴斯地区被割让,乌克兰经营十年的“堡垒带”防御体系将彻底瓦解。泽连斯基因此要求“有尊严的和平”,必须建立明确的安全架构。

欧洲则陷入被边缘化的焦虑。特朗普计划先搞美俄双边会晤,把欧洲盟友排除在外,这让英、法、德等国极为不满。多国联合声明称,将继续通过“志愿联盟”援乌,维持对俄制裁,并重申“没有乌克兰参与,谈不出真正的和平”。

欧洲的恐慌源于两点:一是怕美国为达成协议牺牲欧洲利益,比如在乌克兰入北约问题上妥协;二是担心自己投入的巨额援乌成本打水漂,毕竟他们给的武器和资金不比美国少。

四、中方表态的分量

美俄敲定会晤当天,中俄领导人通话,普京承诺“中俄关系不受任何形势影响”,中方则用两句话阐明立场:一是坚持劝和促谈的一贯立场;二是乐见俄美接触推动危机政治解决。

俄乌迎大结局?“普特会”来了,中方直接送上2句话,欧洲不淡定

这两句表态看似简单,却传递了清晰信号:中方不选边站,只推动对话;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的努力,但反对私下交易。在各方剑拔弩张之际,这种中立务实的态度,恰是局势需要的冷静剂。

五、结局难料的博弈

“普特会”能带来大结局吗?可能性不大。目前有几种推测:

一是俄方可能接受有条件停火,但绝不放弃已占领土,试图以拖待变,逼乌克兰崩溃;二是会晤仅为试探,后续“边打边谈”,2025年难见分晓,可能拖到2026年;三是战场出现逆转,乌军收复失地倒逼俄方让步,但这更像理想假设;四是谈判破裂,俄加大攻势,美国减少介入,欧洲内部分裂,乌克兰处境恶化。

无论哪种走向,领土争端、北约东扩等核心矛盾都难以一蹴而就。乌克兰不愿失地,俄罗斯不想退,欧洲怕被卖,美国想渔利,各方角力还会持续。

阿拉斯加的会晤,或许是冲突转向的开始,但绝非终点。和平的到来,需要所有当事方坐下来,在尊严与利益的平衡中找到共识——而这,注定不会轻松。

评论